在台灣的學校經驗中,每當在大學或者研究所與同學們進行分組報告,都是十分善用時間的,經常是在大家課後約定一個時間出來詳細討論,或者在飯局中一邊吃一邊討論,討論完就回去各自進行。但在我的澳洲求學經驗中,分組報告的討論與互動就完全不是這樣阿莎力的作風。同學們如果約11點見面,那麼組員們真正到齊的時間會是11:3011:45。但可別以為人員到齊就要進入主軸,這只是開胃菜,大家見了面打招呼,一震寒暄過後,第一個話題就是要去哪喝咖啡?去哪吃東西?然後一行人可能去一間漢堡店或者cafe shop進食,就算是外帶pizza到會議室討論,他們也是一邊吃一邊聊生活瑣事,在這樣輕鬆愜意的午茶氛圍之中,你永遠都不會想突然說一句:"How about our group report in section two?”這種話來掃大家的興。縱使你心裡有多麼著急著想要像在台灣的時候那樣,一兩個小時內速速完成這場討論,快點趕赴你下一個約會、回家讀小說、玩電動、逛街、打球,分組討論的步調就是這麼悠閒。

圖片來源http://goo.gl/RcnyYm

儘管如此,與澳洲同學討論一個題目的作法時,他們多半不會沉默地等待其他人發言,相反地,每個人都能非常快速地丟出許多點子,就像是織就一張思考網絡一樣,其他人接收到了訊息,也會替發言人持續延伸議題可以觸及的面向,增加深度與廣度。在這個討論與激盪點子的過程中,不難發現澳洲同學在思考問題時因為邏輯訓練的扎實,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明確地將一個主題切割為數個視角來檢視,然後一一分項去深入探討,在在各個面向的領域中牽起連結的主軸。

雖然我有時候會對於長時間的討論感到些許的不耐(最久的紀錄曾經從午餐討論到晚上十點),覺得像以前那樣,將大綱梳理出來,各人回家作業後再拼湊整合即可;但是以澳洲同學的觀念與習慣來看待小組報告,這等於是每一個組員共同的孩子,所以雖然自己只負責其中一個小區塊,但同時也要對其他人負責(在學術內容上與團隊互助精神上都是),所以報告的詳細實質內容是要經過大家檢視,全部都達到共識後才能夠定案。不可諱言,這樣的謹慎與周全製作過程,雖然準備歷程相較於台灣的小組報告更為費時,但作出的成品絕對不會是支離破碎的,而是緊密相扣,有一貫的脈絡與聲氣,就像是一個人產出的作品。

圖片來源https://goo.gl/v7A5ov

最後,到了上台報告的當天,雖然組員們會在報告時間前一個小時集合,但其實並不是要再次討論或者演練報告內容,或者鼓勵彼此不要緊張,而是彼此閒話家常,在輕鬆愜意的氛圍之中穩定軍心,上台時自然能有好的表現。

這樣的小組報告經驗,讓我從疑惑、不耐、習慣到欣賞。難怪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多學期的同學這麼提醒我:「澳洲跟亞洲不一樣,別像以前那樣緊繃。」的確,閒適的心情與處事態度,能讓人有更彈性的發揮空間。

(已發表至Canfly佳翔留學)

http://www.canfly.com.tw/2016/03/09/%E6%BE%B3%E6%B4%B2%E5%AD%B8%E6%A0%A1%E6%96%87%E5%8C%96-%EF%BC%9A%E5%BE%9E%E5%88%86%E7%B5%84%E5%A0%B1%E5%91%8A%E5%AD%B8%E7%BF%92%E6%BE%B3%E6%B4%B2%E5%AD%B8%E7%94%9F%E7%9A%84%E5%BE%9E%E5%AE%B9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剝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